世界热推荐:“缺货”风波再起,零售“老兵”家乐福何以至此?

作者/李亦辉

时间过去一个月,家乐福依旧“大面积缺货”。


(资料图)

近日,有媒体探访家乐福北京双井门店,发现该超市缺货现象较为严重,部分区域已经没有商品供应。在仅有的商品品类中,购物卡结算还受到限制,类似零食饮料、方便食品等被限制使用购物卡,而仅有部分高档酒水,常温牛奶等商品标注为可以使用购物卡付款,这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担忧和不满。

2月6日,家乐福就上述问题回应新京报称,疫情、城市战略调整、黄牛等因素影响下,家乐福采取临时限购措施。因挤兑导致抢购造成的供应链压力,需要一个缓冲调整的窗口期。

但是,家乐福的运营困境并非最近出现。今年1月初,家乐福旗下的超市就因在多个城市“消费受限”频频登上热搜,坊间甚至传言家乐福或“即将倒闭”。

有接近家乐福的人士称,整个零售行业包括大卖场形态在疫情期间都遭遇了一定的挑战,家乐福在2019年被苏宁易购收购后,此前大幅亏损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。目前经营压力较大的情况下,家乐福想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解困并不容易。

“缺货”风波再现

今年1月初,有关家乐福购物卡在门店无法购物、货架缺货甚至“倒闭”的传言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,继而引发不少消费者涌入家乐福门店刷购物卡抢购商品。

“媒体报道北京家乐福卖场很多商品不能用购物卡结算,我们赶来把购物卡余额消费完。”一位消费者表示,自己是看了新闻才赶来,他手上的家乐福储值卡还有1000多元的余额,想尽量用卡结算一次性花完。

当时,在不少家乐福门店已张贴告示,称由于系统升级,家乐福部分产品无法使用家乐福购物卡结算。这样的限制措施又滋生出了家乐福将要“倒闭”的说法,引发更多人去到门店里刷购物卡消费。

随着与家乐福相关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发酵,除了北京地区,上海、大连、合肥等多地消费者也在大众点评、小红书等平台反映家乐福购物卡“消费受限”,大部分商品不能用卡结账,部分超市出现商品缺货等情况。

对此,家乐福方面对外的回应口径是,公司正通过积极协调,多举措优化商品供应链效率,给消费者更丰富的商品选择。

然而,一个月时间过去了,情况似乎并没有好转。2月4日,央视财经前往北京一家家乐福门店探视,发现该门店大面积缺货,很多货架被大量包装盒放满,但盒内却并没有商品。

此外,门店还对购物卡消费进行限制,称“购物卡系统升级中,暂不支持购物卡结算,其他结算方式正常购买。”目前仅有部分高档酒水,常温牛奶等商品标注为可以使用购物卡付款。

家乐福北京区域运营总监马超表示,家乐福现在在积极地转型和升级,集团和各方面的资源在做协调,预计在一个月以内供货情况会恢复正常。

另据新京报消息,家乐福方面回应称,疫情、城市战略调整、黄牛等因素影响下,家乐福采取临时限购措施。因挤兑导致抢购造成的供应链压力,需要一个缓冲调整的窗口期。

在外界看来,商品缺货受供应链的限制还说得过去,但家乐福限制消费和退卡的行为并不合理。

据媒体报道,多名消费者反应,家乐福除了购物卡消费受限问题未解决,目前仍旧无法退卡,甚至有商品出现涨价的问题。

对此,广东金轮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林昭润表示,如果经营者长时间无法按照章程或约定提供足量商品、限制结算,有损消费者合法权益。他表示,如果章程没特别说明或者没有提醒说明,则不能作不合理的限制。

对于退卡问题,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,购物卡是预付费卡,只要消费者没有违约,决定不再消费时,随时都有权利要求商家退还卡内的余额。

零售“老兵”的危机

作为零售行业的“老兵”,家乐福自上世纪90年代同沃尔玛、大润发、乐购等外资大卖场陆续进入中国市场。

1995年,家乐福在中国的第一家卖场创益家店于北京开业。当时人们还习惯于去小卖部、批发市场和百货商店购物,这种新颖的大卖场模式,对消费者具有莫大的吸引力。

天眼查显示,北京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,注册资本为5166.28万美元,第一大股东为荷兰家乐福(中国)控股有限公司,持股比例为55%,属于中外合资企业。

进入内地市场之后,凭借着全新的购物体验,家乐福发展迅速,短短几年里就在上海、北京、江苏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等地开店。

到2010年,家乐福门店遍布23个省份,门店数量达到249家。但在同一时间,网络零售开始腾飞,人们的消费习惯自此改写,以大卖场为主的传统商超首次受到电商的冲击,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风光不再。

2012年,家乐福宣布法国本土的超级市场营收疲软,市场也传出家乐福欲出售中国业务的消息。在此前后,家乐福的门店数量和销售额先后被大润发和沃尔玛超越。

在此期间,面对网络零售的冲击,家乐福曾谋求转型,比如尝试开便利店“家乐福Easy”,上线电商业务“家乐福网上商城”等等。

但这些举措并没有改变其颓势,2015年零售行业的倒闭潮中,家乐福中国也没有能幸免。公开数据显示,2014年度家乐福中国区关了8家门店,2015年在华关闭门店18家。

2019年6月份,苏宁易购宣布将以48亿元的价格收购家乐福中国业务80%的股份,成为其最大股东。据当时的公告,2017年和2018年,家乐福中国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0.99亿元和5.78亿元。

并入苏宁体系后,家乐福做了许多尝试,包括将苏宁旗下的生鲜超市苏鲜生改造成“家乐福精选店”、推出会员店等,但是这并未让家乐福扭亏为盈。

财务数据显示,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,家乐福中国的净亏损分别为3.04亿元、7.95亿元、33.37亿元和4.71亿元。

连年亏损叠加疫情的影响,让其处境更加艰难。眼下对家乐福而言,供应链承压的背后,外界怀疑其资金链可能已出现问题。

“我们早就停止合作了,家乐福被苏宁收购后资金链不稳定,一直拖欠货款。”一家位于华南市场的生鲜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都市报,截至目前,他们公司被拖欠的50多万仍未付清,“公司已向法庭申请强制执行了。”

从公开消息来看,2022年以来,家乐福被供应商追收货款的事件频繁被曝光。种种迹象显示,业绩下滑的阴霾之下,家乐福的危机并非缺货的表象那样简单。

转型之路在何方?

近年来,随着社区团购、生鲜超市、便利店、仓储会员店等新零售业态不断涌现,传统的大卖场日渐式微,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地步。

从上市公司公布的业绩来看,多家老牌商超企业陷入亏损。雷达财经注意到,截至目前,已有10家A股和H股超市上市企业发布业绩预告,其中仅家家悦、三江购物和创新新材(原华联综超)在2022年预盈;其他如永辉超市、人人乐、步步高和苏宁易购等企业则预计为亏损。

其中,苏宁易购预计全年亏损95亿元至115亿元。从其已披露的三季报中可以发现,去年前三季度家乐福无新开门店,闭店数量达到54家,门店数量从2021年底的205家减少到151家。

关店止损之外,超市企业要想免于被淘汰,还需加大转型突围的力度。在新零售专家鲍跃忠看来,大卖场模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化,整个行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未来大卖场业态很有可能在新业态出现以后被蚕食殆尽,整个零售行业都将面临转型。

但转型并非易事。就拿过去两年火热的仓储会员店来说,这一模式并没能成为家乐福的救命稻草。资料显示,2021年10月,家乐福尝试推出了首家会员店,并公开表示要将国内一半的大卖场升级为会员店,意图通过付费会员形式,打开新的盈利局面。

然而,据了解,家乐福的会员店升级不仅进度缓慢,目前仅有4家会员店,且效果不佳。

有媒体表示,去年9月份开业的位于上海嘉定区南翔的家乐福会员店,升级后SKU从上万个缩减至3000-5000,产品从亲民货变成高端货;和同类型的Costco、山姆等会员店比起来,也没有热门产品,价格又比普通卖场的贵,导致出现客流与销量均下滑的情况。

会员制转型不顺,家乐福又尝试新的业态。去年下半年,家乐福中国执行总裁张奎对外提及“近场零售服务商”的概念。

按其说法,家乐福将在目前大卖场O2O核心服务3公里范围用户基础上,探索在10公里、15公里范围内进行消费市场扫描、消费需求洞察,用最集约的方式整合家乐福供应链、门店、零售云、易采云、社群等资源优势。

为此,家乐福打造了“社区品质生活中心2.0”的新模型店。以重装升级后的家乐福上海万里店为例,其服务覆盖家庭零售+街区餐饮+儿童游乐+全民健身等场景,聚焦打造社区生活中心店,以服务于商圈居民生活为出发点。

疫情管控措施调整之后,实体零售并不缺乏机会,只是经历了缺货、购物卡消费受限等风波后,家乐福还能否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?

关键词:

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