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东洼地一亩二,中耕后,没了草荒。”“南坡七分地,地力薄,明天去追点肥。”……孟夏的一个傍晚,坐在小院里的黄英民,一边品尝老伴准备的两菜一汤,一边和老伴聊着天。

图为段村叶收购点技员正在指导黄英民(左二)开展破膜封土工作。席新超 摄

黄英民今年59岁,是渑池县段村乡柏隆村村民。要说,黄英民到了这个年纪,庄稼活本该少干点,想不到他今年却把烤面积从原来的20亩扩种到30亩。

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黄英民,小时候吃过苦,挨过饿,受过冻,用他的话说他是从肚子“咕咕叫声”中长大的。到了八十年代初,柏隆村引进烤种植,黄英民就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:学栽、勤除草、忙烘烤……日子一天天过得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:赶集市、买电器、盖新房……去年在县城花了五十多万买了一套大房子,儿子相中了车库,黄英民不犹豫,一并把车库钥匙带了回来。

“南玻七分地,咱还得勤走动,别看地块小,长出来的叶都是宝。”去年,南玻七分地种收入3000多元。

柏隆村地处深山区,田地多为分散的小块地,全村800余口人,常住人口仅有370人,“田地总不能撂荒,种上总有收获。”村民外出务工找出路,黄英民守在深山,主动把小地块流转过来,避免田地荒废。

从2013年开始,黄英民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20亩,大小地块十三块,用来种植叶。这些年,黄英民和老伴珍惜每一分土地,在“补丁田”“巴掌田”里精耕细作,每年给他家带来种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。

“今年流转山上10亩新地,苗整齐度好,棵棵清清爽爽,预计今年收入要比去年多几万块钱。”去冬今春,柏隆村村两委在山上开垦荒地400亩,黄英民从中流转10亩地种叶,种规模发展到30亩。

“岁数不饶人,你还要逞强,田地多了能操心过来?”老伴虽有抱怨,但多是心疼老黄。

“现在种叶不比原来,以前靠人力,现在靠的是机械化,耕地机、起垄机、覆膜机……机械代劳了人力,再说,咱不都看在眼里,这些年站比咱还操心。”黄英民心里透亮:过去种地靠人拉犁耙,现在种庄稼更多依赖的是农业机械。

说归说,老伴不忘给黄英民碗里夹菜,她心里也透亮,这些年草公司没少操心出力:建设烤房、盖育苗大棚……站同志隔三差五往村里跑,一心为了农种好,连口水也没喝过,想想都“难过”。

“唉,种叶致富多稳妥,要是儿子在身边帮衬……”老伴想起外出打零工的儿子,不由叹息。

“你没见玉峰他们四个年轻后生,返乡种干得多下劲,说不定儿子也会返乡接咱的‘班’。”黄英民安慰老伴。

“嘿!”

“啥高兴事?”老伴忙追问。

“咱村16座煤烤房正在改建电烤房,听说电烤房按下电钮,调好曲线,就能给叶烤黄烤香,再也不用整日整夜守在烤房里,站张站长说电烤房省心省力还省钱!草公司又给咱农办了减工降本增效的实事呀!”黄英民越说越有劲:“老伴儿,把那瓶珍藏的老酒拿出来,我想喝上二两酒,把党的恩情说出来!”

一杯老酒下肚,暖身又暖心,“老汉今年我五十九,庄稼活儿不松手,赶上了新时代,过上了甜日子,全托党的福……”黄英民粗犷的吆喝声回荡在小院上空。(席新超)
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
推荐内容